2025年8月14日至16日,中国土壤学会土壤发生分类和土壤地理专业委员会、土壤遥感与信息专业委员会2025年联合学术研讨会在辽宁省沈阳市顺利召开。来自全国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土壤发生分类、土壤地理以及土壤遥感与信息等领域的前沿科学问题展开深入交流。孔祥斌教授携团队成员博士生姚东恒、张文才和硕士生林晨宇应邀前往参会。
会议期间,孔祥斌教授担任分会场主持人,并与到场专家学者就《土壤地理学》教材建设进行了深入研讨。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当前国内关于土壤地理学的教材数量有限,内容体系相对滞后,难以全面反映近年来学科快速发展的新进展。围绕这一问题,讨论聚焦于教材在知识体系构建中的核心作用,重点探讨了如何在教材中系统呈现土壤发生与分类、区域土壤格局演变、土壤遥感与数字土壤制图等内容,同时结合中国东北典型黑土区等区域案例,凸显教材的实践性与应用价值。专家们还就如何将国家耕地保护、粮食安全与农业绿色发展等战略需求融入教材建设提出了具体建议,强调教材应兼顾基础理论与前沿技术,既服务于高层次人才培养,也为政策制定和实践应用提供科学支撑。此次研讨为推动我国土壤地理学教材的系统化建设凝聚了共识,也为未来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在学术交流环节中,博士生姚东恒以“中国北方耕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空间变异性—基于更新的土壤数据”为题作学术报告。该研究基于最新整理与集成的土壤样点数据,系统分析了中国北方典型农区耕地表层土壤有机碳(SOC)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变异规律,并探讨了自然条件与土地利用方式对SOC空间格局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揭示区域土壤养分循环过程提供了科学依据,对推动耕地土壤肥力提升、加强北方农业主产区等重点区位的碳汇功能管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博士生张文才以“‘五性’协同的‘天-空-地-网’一体化耕地质量监测体系构建”为题作学术报告。该研究提出了面向耕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五性”(连续性、抗逆性、高产性、稳产性、生态性)协同理念,并结合卫星遥感监测、航空无人机观测、地面实测与信息化网络平台构建了多源融合的监测技术体系。该体系能够实现耕地质量动态监控与综合评价,有助于提升耕地保护治理的科学化和精准化水平,能够为国家耕地数量与质量双重管控以及粮食安全战略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在会议的最后一天,团队成员前往沈阳农业大学实验基地,开展野外土壤调查交流活动。通过实地参观长期定位施肥实验基地和观察土壤剖面,团队与基地师生就土壤性质测定、土壤分类方法及数据应用进行了深入探讨,进一步加强了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的结合,也为后续耕地保护与土壤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数据支持。
此次参会不仅展示了孔祥斌教授团队在土壤学与耕地保护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也为与国内同行开展深入交流与合作提供了重要契机。通过参与教材建设研讨与学术报告分享,团队进一步拓展了学科前沿视野,增强了服务国家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战略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与此同时,孔祥斌教授还强调未来团队将持续以国家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战略需求为导向,深化土壤学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结合,推动遥感、大数据与数字土壤制图技术在耕地管理中的创新应用。将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探索教材建设、实验教学和科研实践的有机融合,培养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通过持续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团队致力于推动土壤科学与耕地保护领域的创新发展,为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科学支撑。
文图:张文才
初审:侯建国
复审:贾海薇
终审:唐斌